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及水资源,东莞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牺牲一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也能带来税收和就业,但污染的却是整个城市,最终利益受损的是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位市民。
笔者认为,在东莞治水的进程中,如果有一天,东莞能够在各镇街及产业园区的招商发展中,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以“经济”和“绿色”两者的平衡点作为考量指标,那东莞治水也将阔步走向核心所在。
策划/统筹:方镇彬 蒋才虎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方镇彬 王宁 卢真伟
延伸阅读
东莞镇街治水路径与思考
路径1
石马河的“痛”与“治”
石马河是东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大脑壳山,依次跨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该河总长88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其中在东莞境内流域面积为601平方公里,长度为76公里,流经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常平、谢岗、桥头7镇,在桥头接纳潼湖水后在新开河口流入东江。
国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全国资深水利专家范锦春范锦春为此开出“药方”:石马河的整治,需要点与面相结合。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提升东引运河的排污能力和排水功能,将石马河的污水排到东引运河,最后接入海洋。避免污水跑到东江,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东江的供水能力。
污水收集率低等因素导致水体污染
据桥头镇宣传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桥头段连接石马河的排水口主要有3处:一是逆风潭排涝站出水口(常桥排涝站),主要肩负桥头镇及常平镇部分地区的生活和排涝出水口,属于东深供水扩建后,承担九江水至桥头段的老渠道片区的排水任务;二是东太湖排涝站出水口,是桥头镇东太湖片区生活及排涝出口;第三处则是陈屋边水闸出水口,主要是惠州潼湖区及谢岗镇的生产、生活和排涝出口。
根据目前桥头镇污染源情况调查,由于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还没有完成,桥头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又偏低,面临着不好治理的难题。其中,由于次支管网未全面完成,目前桥头镇还没实现真正的雨、污分流,为了解决城市排涝,混流的雨水和污水直接流入石马河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剧增,生态建设的步伐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环境的自净承载力受到破坏,因此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
河道清淤等工程“火力全开”
近年来,桥头镇按照省市整治石马河污染情况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多方面的整治:首先是扩建桥头污水处理厂工程。目前桥头镇一期工程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4万立方米,最大处理能力为每天5.2万立方米。目前,通过主干管网的日污水供应量约为7.5-8.0万立方米(由一条主管供应至厂区)。其次则是建设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根据桥头镇污水管网发展规划,东太湖排渠综合整治工程共需整治河道2300米,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河堤护坡修复等工作。
与此同时,自2013年5月起,桥头镇已将全部生活垃圾运往横沥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据桥头宣传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桥头镇对石马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畜禽养殖业的清理工作给予了同样的重视。2005年,桥头就启动对畜禽养殖业的整治;2012年,针对畜禽养殖业不同程度的回潮和反弹,桥头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桥头镇已建立了长效巡查机制,组建了专门队伍,对石马河沿线畜禽养殖业进行日常巡查,严防乱排乱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