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该物质长期暴露于水体有可能致使细菌、病毒具有抗药性,严重的可能会产生“超级细菌”,进入人体后会带来潜在的危险。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的地下水中已经检测到该种物质,而北京大学教授胡建英也曾在天津引黄水源水、郑州黄河水源水中检出抗生素。
除此之外,水源地污染中还有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以及重金属离子,以及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检测到的可疑物质。
“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在时刻发生变化,新型污染物还会不断出现,必须下决心治理。”王占生说。
传统水处理工艺仍是主流
水源地污染带来的直接挑战是自来水的加工工艺。
上述提到的2009年住建部全国水质普查结果显示,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采用深度加工工艺的仅占2%,大多数自来水厂仍沿用的是传统工艺。其中在地表水的处理中,2747家自来水厂中仅有44家采用深度工艺、1999家沿用常规工艺、704家未处理或者仅简易处理,后两者出水量合计为每天1.59亿立方米。
这一情况在2012年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强制实施后有所好转。
据王占生介绍,新国标在2012年7月1日实施后,住建部曾对此前水质监测中问题较突出的城市进行约谈,要求进行水厂加工技术的改造升级以达到水质合格标准。这次内部范围的约谈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督促作用,被约谈的城市大多对自来水厂的加工技术作了改进。
但被约谈的城市毕竟是少数,能主动改进制水工艺的城市更在少数。
对于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来说,常规的水处理技术仍然是主流。“问题在一些中小城市、县城表现得更为突出,能实现深度处理的地级市就不多,县一级的就更不用说了。”王占生保守估计,目前民众饮用的自来水中仅有十分之一经过深度处理。
“面对当前复杂的水源地污染形势,以前的常规自来水加工工艺,显然是落伍了。”王占生说。
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102年前诞生于比利时,常被业界称为经典“四部曲”絮凝(加聚合氯化铝)、沉淀、过滤(通过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气等)。其主要是应对浊度、细菌、病毒以及可悬浮物,能够有效消灭水中的微生物。
“传统的处理工艺对于水源中出现的溶解性小分子污染物、大量的氨氮、臭味物质去除能力有限。” 王占生说 ,以CODmn(耗氧量)为例,常规工艺对于CODmn的去除率只能达到30%左右。按照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自来水中CODmn的含量应小于3mg/L,而很多地区水源水中CODmn的含量约在5~6 mg/L,使用常规工艺根本无法达标。
近年来多地曝出的自来水异味事件,也能够解释常规处理工艺的落后。自来水异味的主要来源是一种叫做土臭素(二甲基萘烷醇)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因为体积太小根本无法通过常规的处理工艺去除。换言之,多地爆发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其实就能证明该地是否已采用深度处理工艺。
以4月份兰州自来水事件为例,自来水中检测出的超标物质苯因为密度大于水,多半沉在水下,可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