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等深度处理手段进行吸附处理。传统处理工艺则无法处理。
深度处理工艺有待普及
常规工艺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氧化和吸附技术,前者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到小分子有机物,将小分子有机物降解到水与氧气;后者则可将非极性较小分子有机物吸附去除。而深度处理工艺正具备了以上两种优势。
所谓的深度处理,就是除了常规工艺具备的基本处理能力外,还能通过活性炭、臭氧等技术有效消除各类小分子有机物、无机化合物。深度处理首先应是强化常规处理,不用增加构筑物,然后才是增设活性炭吸附、生物预处理等构筑物。
目前的深度处理技术可以分为四类,加氧化剂、利用活性炭吸附、生物预处理和膜技术。加入高锰酸钾、臭氧、二氧化氯等氧化剂物质,能够有效减少氯的消毒副产物,改善水的混凝条件,氧化胶体表面的有机物;生物预处理则主要针对原水中高含量的氨氮,可有效去除这一物质;膜技术则根据分子体积的大小又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四种,每一种过滤膜都能过滤不同体积的小分子有机物。
不过,深度处理技术的核心还是活性炭吸附。中国大量水源水中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占40%~50%。活性炭可以吸附分子量为3000~5000的有机污染物。“深度处理中的活性炭能够吸附传统处理工艺无法过滤和去除的小分子有机物,使得水质更加干净。”王占生说,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臭氧活性炭吸附去除效果更好。
据王占生介绍,目前浙江嘉兴地区基本上都采用了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加工工艺,事实证明可以长期有效去除定量的CODmn,且使用周期较长。“我主张都要用活性炭,只要是地表水厂的都要用,传统工艺是没用的。”
为何多地没有上马深度处理技术?原因在于处理成本的增加。
王占生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自来水厂上马深度加工工艺,那每吨水的成本将会相应上升0.3元左右。
“资金是一方面,关键是意识的问题。”王占生建议,各地自来水厂尤其是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水厂,要立刻升级传统加工工艺,以保证自来水水质的安全。
2012年5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城镇供水规划》)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65亿元对出厂水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总规模为0.67亿立方米/日。
老旧管网急需改造
作为自来水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管网对自来水的安全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即便采用先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和工艺保证出厂水水质 ,但若未能有效控制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亦不能保证。
2002年、2003年,住建部曾对全国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已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而这三类低质管网主要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和铺设新的供水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