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底我国大陆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56%,约7.37亿。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大规模的农村改水工程,截止2006年底,农村改水受益率由1985年的49.8%上升到2006年的95%。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广大农村饮水安全存在很多问题,约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以及水质型缺水并存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大,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严重分布不均衡。在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仅为200-600毫米,并且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西南、华南、华中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虽在1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有水蓄不住。同时,由于地理水文、气候及地球原生性因素,一些地方地下水与地表水中氟、砷含量大大超标,沿海一些地方存在海水倒灌,长江中下游地区饮用水源中含有血吸虫等。据统计,全国农村约6300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万人饮用苦咸水,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有1000余万人受到血吸虫病的危害。
(二)污染严重影响农村饮水安全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农村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叠加,严重影响了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具有或被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114种“三致物质”,在我国农村各地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在北方,甚至南方一些农村地区,基本是“有水皆污”。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采矿业带来的污染,采洗矿会造成大量的污水,还会形成大量的废渣;二是农民自办企业带来的污染,作坊式的小加工厂、造纸厂等往往没有做任何污染处理就将生产后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沟渠以及一些饮用水源的汇水区内;三是一些从城市或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过来的重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与村民住地相隔较近,有些虽然有一些污染水处理设施,但这些污水处理设施往往没有达到要求,甚至根本就不运行。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就四处堆放。对于许多直接从河道(渠)取水的农村地区来说,饮用水源就是家门口的小河(渠)或池塘,这些水体接纳了企业工业废污水,还接纳了农业面源与生活污水,水质着实堪忧。
农村地区地下水也同样受到了严重污染,而且由于地下水循环缓慢,一旦受到污染,很难恢复。2006年, 对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76眼地下水监测井的监测资料评价结果表明,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水井占监测井总数的10.1%,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水井占28.6%,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水井占61.3%。据统计,仅海河流域水质劣于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的水体面积就多达7万平方公里左右,污染物质种类多且超标率高。淮河流域也是如此,颍河两岸部分居民饮用井井水的检测显示,一些地方饮用水各项指标严重偏高。在水资源丰富的江汉平原,仙桃市农村居民打水井取水在地下60米以内都不安全,取水要到地下80米以下的岩层中取水,而且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
(三)供水工程标准低,安全防护设施滞后
我国农村的一些水利工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多数只解决水源问题,保证程度较低。除人畜饮水困难由国家支持解决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缺少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存在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工程标准低和工程利用率低、用水方便程度和保证率低的问题。
同时,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往往无法划定保护区,一些集中式集用水源相应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在污染控制和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污染底泥清淤、水源地的隔离防护、水源地生态屏障等方面长期缺少必要投入。
(四)乡镇集中式供水企业检测设备和原水处理设备缺乏
我国约有4.5万个乡镇,半数存在供水困难。另外由于乡镇供水企业往往由私人承包,供水范围以及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规模与设备投入也较小,供水企业通常只有简单的沉淀处理设施,没有相应的检测及原水处理设施,对于水源水质的好坏仅仅凭借肉眼与经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