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生水战略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水资源总量日显稀缺。城市化趋势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集中,更加加大了水资源的局部负荷。远距离,甚至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大量实施,使中国水资源的局部稀缺进一步扩大为全面稀缺。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使这一稀缺进一步加剧。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中国而言,水资源继石油之后成为新的战略资源。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将再生水提升到战略高度,成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再生水战略能否担此重任,关键在于再生水的战略能否突破原先的传统理解与约束。 目前,国家在制定各种管理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再生水规划战略时,一般把再生水涵盖在污水处理的框架之下。再生水作为污水处理的附属或延伸,基本被理解为污水回用、再生水利用、建筑中水或者工业废水利用。这使再生水的战略地位和应该起到的战略作用不能得以有效发挥。
再生水利用在中国已经推进多年,出台的政策和标准不可谓不多,但是再生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再生水战略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与尴尬的根源在哪里呢?
二、不能将再生水等同于污水回用
人类取用水资源的有效总量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取用的总量,二是取用的频率。一般而言,在水资源富足的背景下,人类取用水资源不用受到水资源总量的制约;在人类取用水资源所造成的水质破坏,小于水体自净能力的情况下,人类也不用为取水付出水质净化的代价。人类工业文明之前几千年的发展沿用了这种模式。
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水的总量需求逼近甚至超过水资源总量的临界值,水资源会因此出现总量稀缺。解决总量稀缺的方法无外两个:一是人为增加总量,二是降低需求。增加总量的方法包括跨区域调水和再生水,也包括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如海水淡化;跨区域调水将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再生水在流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增加局部总量。而降低需求的方法主要有节约用水和水的重复利用。节水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的经济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实现;而水的重复利用是另一种降低需求的有效措施。
将再生水理解为污水回用是一种对再生水的狭义理解,而且具有普遍性,在一系列规划和产业政策中这种认识普遍存在。在目前中国大部分规划中所提及的再生水利用率更加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污水回用率。在英文表述中再生水为Recycle,污水回用为reuse,而中水为Graywater,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水资源极其紧张的以色列,以优秀的水管理享誉世界,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和巨大的投资,其再生水利用率只有75%,而北京市刚刚起步几年,我们号称的再生水利用率到2008年就能够达到50%,再生水战略真的变得如此容易?当然不是,我们所说的50%实际是污水回用率而不是指真正达到水质目标或环境功能要求的再生水。
本文认为,虽然再生水发展起步于污水回用,但是严格地讲污水回用与再生水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再生水是一种增加有效总量的措施,而污水回用(包括中水利用)实际是一种降低需求的措施。进一步理清这一概念需要对再生水的核心内涵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