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处理工艺对于水源中出现的溶解性小分子污染物、大量的氨氮、臭味物质去除能力有限
自来水到底安全不安全?
这似乎是个有答案却又无解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资料似乎能佐证一些事实。2009年5月6日,高层研究机构以简报的形式将清华大学教授王占生等人编写的《触目惊心的自来水隐患》一文上报,被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抓紧规划和解决城市自来水存在的各种问题。
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对全国2199个城镇、4000多家自来水水厂进行普查抽检,以了解全国饮用水水质状况。时至今日,该中心并未对外正式公布抽检结果。不过,本刊记者从有关部门知情人士手中获得的材料显示,该次检测结果中原水达标率、出厂水达标率均不理想。
到了2012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
合格率提高了,但形势依然严峻。这一点,从2014年4月的兰州自来水污染事故就能看出。
水源地污染局面严峻
“水源地污染,是现在自来水领域的最大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水源地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自来水水质的好坏。就中国目前多数地方自来水加工技术落后的现实来说,这样的直接关系意义尤为重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带来环境状况的恶化,其中就包括水源地的污染。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松花江事件后启动的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结果:总投资一万亿元左右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
同年,环保总局对全国主要河流及湖泊的近千份水样检测结果显示,43.9%的地表水可以安全饮用,近四分之一地表水处于污染状态,甚至不能作为工业用水。2007年相关部门对4002个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35%的水源地已经不符合要求。
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也表明,城市饮用水水源合格率为76.5%。但该数据曾引发争议,因为统计时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标注为不合格水源的三类水质统计为合格。
“按照标准,三类水源地是不符合要求的,但因为水源地的污染太严重了,所以三类水源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也就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 刘文君说。
2013年,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类、~类和劣类水质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
地下水现状也不乐观。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198个地市级、县级行政区地下水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