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中,近年来ⅠⅢ类水体比例在增加,劣Ⅴ类水体比例在减少(见图6),但实际上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8年对35个大中城市的自来水厂约12 000个取水口水源水样检测结果表明,达到Ⅱ类水体标准的水样数量比例由2002年的24.8%下降到2009年的8.6%(见图7)。一些位于降水量充沛或水系发达地区的城市,周边水源污染严重,由于“水质型缺水”引发了水危机;此外,由于水生态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旦放松管制或治理力度降低,水环境的状况就可能出现反复。

图6 我国河流断面水环境质量达标比例

图7 达到II类水体标准的水源地比例
由此可见,水质型的缺水已经取代水量型的缺水,成为我国城市水安全的最主要挑战,是我国面临城市水危机的主因。
■农业面源污染将会成为水质型缺水的主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河流和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达60%~80%。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的快速上升,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呈相对加重趋势,主要表现在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存度高,氮磷污染物排放占比大;农村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环境状况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分别为1 320万t、270万t和28万t,2010年全国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已分别增加到1 760万t、285万t和32万t。淮河、巢湖和太湖等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更为严峻,已成为导致水环境污染的主因,水体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逐步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功能。因此,应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加快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畜牧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应就地生态利用;对于集约化程度过高、无法就地生态利用的养殖业,可发挥市场经济机制作用,实施畜牧养殖粪便的工业性有机肥生产,采取流域外农牧业生态利用的措施;对于农村农田污染及农村垃圾等问题,应按照因地制宜、分散就地、资源回收的原则,实现水资源和污水、垃圾中营养物质的生态利用,构建生态农田、美丽乡村。
■国际经验:城镇化率50%之后是水污染事件高发期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3%(见图8)。也正是这一时期,各地连续出现多次水污染的事件。如2006年湖南的岳阳水污染事件、河北的白洋淀死鱼事件,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2010年福建的紫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