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业效益很好。但相对于污水再生利用而言,海水淡化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适用范围比较窄,二是建设运行投资成本仍然要高出污水再生利用一倍多,三是应用区域受限,只适合在沿海地区,而污水再生利用基本不受地域限制。
工业节水仍有潜力。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普遍进行了重复利用,有的行业甚至可以重复利用多次(见图12)。我国纺织、造纸、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的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60%。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虽然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总体已经达到了88%,但许多行业用水效率仍然偏低,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我国工业节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12 工业节水技术
■新理念、新思路经济占优、效益显著
节流开源是缓解城市水危机的有效手段,从经济性上看,这些措施也是更具优势的。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投资建设成本差别很大。建筑雨水收集利用,模块化装置的投资约2 000元/m3,运行成本不到1元/m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投资约2 500元/m3,运行成本只有1~2元/m3;海水淡化设施投资不到1万元/m3,大规模淡化海水的成本约4元/m3,而且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建设运行成本还将显著降低。而万家寨调水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其投资就已高达3 000 元/m3,运行成本更是达到8元/m3;南水北调中线的实际运行成本已经达到8~10元/m3,而且还不包括调水工程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成本。

从城市节水潜力提升来看(见表3),假如工商业用水效率提高10%,市政用水效率提高10%,居民生活中水回用节水30%,其他用水提高10个百分点,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水资源的潜力达17%,此数据只是初步可达的,若辅以更加严格的相关政策措施,城市节水潜力还可进一步挖掘。

从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看(见表4),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再提高10%可替代8%的水资源;雨水利用至少可替代5%的城市供水,海水淡化可替代5%的城市供水,上述措施至少可替代18%的城市水资源,而且实施起来也较为容易。
通过城市节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管网漏损等手段,可至少提高城市水资源潜力15%以上;通过城市的污水处理与就地回用、雨水的收集利用、海水淡化等措施,可至少增加城市的供水量15%以上。若占全国水资源量61%的农业用水也大力推行节约措施则潜力更大;我国农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