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水为先。城市节水是继水污染防治之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建筑是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性单元,是能将各种污水处理组合到一个物件中的一个特殊单元,城市节水必然要从建筑抓起。从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的类别比例来看(见图10),污染程度较重的厕所粪便污水、厨房含油废水等“黑水”,两者占了近一半,其中仅冲厕用水就占了1/3;污染程度较轻,可经简单处理后就地回用的废水如洗衣、淋浴和生活杂用废水等“灰水”,共占约40%。如果能“黑灰分离”,将“灰水”收集起来,经简单处理后回用于冲厕,就可节约近30%的家庭用水。以北京为例,假如1/3的建筑能做到这一条,再加上雨水收集利用,就可以取代近3 500亿元投资的南水北调工程。

图10 我国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构成比例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建筑灰水冲厕形成的黑水进入市政管网,再进入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可以实现建筑内用水“小循环”与城市用水“大循环”的有机结合。我国每年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近400亿m3,通过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于工业、市政杂用、景观、生态补水和灌溉用水,可以节约大量新鲜水的取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水源地供水量8%,效益十分可观(见图11)。

图11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的主要途径
低冲击开发,雨水利用一举多得。借鉴发达国家理念,我国应在城镇大力推行低冲击开发(LID)的模式,把建筑的雨水收集与小区的雨水收集、基础设施的节水和城市的雨洪利用紧密结合到一起,把水生态、水景观、水资源的节约、水循环利用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其一,建立雨水的收集系统,主要在公共广场、建筑的地下室广泛装备雨水收集器具,可以使水资源使用量提高30%以上。其二,从建筑、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收集雨水,减少雨水的产流、汇流水量,可以大大地减缓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缓解城市内涝的程度。其三,可以解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问题。以北京为例,年降雨量约600 mm,如果能够收集其中20%加以利用,市域内1 800 km2建成区就可以形成2.2 亿m3的水资源,相当于北京市供水总量的14%,可以解决北京市用水缺口的1/3~1/2。
海水淡化前景乐观。沿海严重缺水地区、海岛等,通过膜技术等进行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沿海地区补充水源的问题,既可以供应市政用水,也可以用于工业用水,特别是用于水质要求很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