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和雨水利用,实施海水淡化,节约农业用水(我国的滴灌技术绝大部分来自于以色列的创新发明)等手段,用水效率成倍提高,同时加上完善的水价体系,发挥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市场手段,成功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新加坡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 m3/a,比以色列更低,50%的水需从马来西亚进口。为此新加坡开源节流,通过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逐渐解决了新加坡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摆脱了对马来西亚水源的依赖。现在新加坡污水的再生利用率超过90%,其中有30%的再生水经过水库进一步的自然净化后可作为饮用水水源;雨水的收集利用率达到90%;海水淡化可满足至少10%的用水需求。新加坡不仅独立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甚至可以把马来西亚供应的水做成饮用水、瓶装水返销到东南亚。
上述案例说明,调水本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缺多少调多少,是水资源不同地域间做加法;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循环利用,是水资源做乘法,通过多次循环利用完全可以替代长距离调水;如再加上海水淡化、雨水收集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有能力解决自身水资源短缺问题。
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是国际公认的水污染危机的高发期,同时也是修复水生态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将会付出极为高昂的治理代价。通过调水解决城市水危机,常会引发难以预计的新的水生态问题,且难以持续。
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的措施
■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理念
解决城市水安全,主要应从水生态修复入手,进而全面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从发展理念上,首先,要整合先进适用技术,将城市安全用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能源回收与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综合利用起来;其次,要从传统的大引大排转向生态修复,从调水冲污、释污转向恢复当地水体的自净功能,恢复水生态;再次,要从过去以需定供的不科学用水模式转到以供定需的节约用水模式;最后,要从涸泽而渔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水资源多次利用的健康循环。
从市场机制上,要进一步完善水价机制,从计划的定额管理,转向超定额加价、阶梯水价调节,充分调动企业单位、市民群众行为节水的积极性。
从技术措施上,要加强开源节流,大力开展城市节水,加强建筑节水和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办法,尝试新思路,开展新实践。
从法制角度上,要加强立法,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行为,提倡节水“三同时”。
■节流开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